中国大一统:秦皇汉武的奋斗(出版书)第 55 节

李勇强 / 著
 加书签  朗读 滚屏

秋》:齐鲁之胡毋生,赵之董仲

最新网址发邮件: dz@AIMESW.COM

汉武帝建元五年,设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秋》五经博士。十二年的元朔五年,公孙弘奏汉武帝说,三代时期的化机构,夏有“校”,殷有“序”,周有“庠”,如今陛昭明,当在政有所作为,提

为博士官置子五十,复其。太常择民年十八已,仪状端正者,补博士子。郡国县邑有好文学,敬,肃政,顺乡里,悖所闻者,令相属所二千石,二千石谨察可者,当与计偕,诣太常,得受业如子。岁皆辄试,能通艺以,补文学掌故缺;其可以为郎中者,太常籍奏。即有秀才异等,辄以名闻。其事学若材及能通艺,辄罢之,而请诸称者罚。(《史记•儒林列传》)

述奏议中,公孙弘提为博士官设子五十,明确建议了的条件、选拔方式以及考核标准。殊为关键的是,通考试的子,可以补文学掌故缺、为郎中,入政府官员的候补名单。公孙弘而提的候补办法,如,博士子中的佼佼者,秩比二百石以,以及官吏食禄百石的如果能通艺以,可以替补左右史、行卒史;比百石以,补郡太守卒史:皆各二,边郡。等等。这意味着仅博士子可以成为候补官员,入官僚阶层,那些有志于儒家经学的低层官吏,也可以获得晋升的机会。这样,从民间乃至政府机构,都可以发掘经学才,自然,这无疑将们对五经的热

汉武帝批准了公孙弘的奏,此举带的效应是:“自此以,则公卿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。”(《史记•儒林列传》)

这意味着:五经博士的设置,肯定了儒家在政治的主流地位;而博士子员的增置,从制度发了儒生开始成规模地入官僚阶层。由此,从统治思想到官僚队伍的保障,儒家思想入新的循环系,显而易见,这是推儒家升的循环系。

们没有忘记,汉武帝并未放弃酷吏和严刑峻法。个新的化也现了:秋决狱。

们且以武帝时期最有名的酷吏张汤为例说明。张汤治皇陈阿巫蛊案,可以说是世皆知。张汤曾与赵禹起修订了汉朝的律令,为武帝器重,最御史夫,位至三公。张汤的成功秘诀之,就是揣的心思,断狱往往看皇帝的脸行事。当汉武帝开始转向儒术时,张汤的见风使舵也就是自然之了:

是时,方乡文学,汤决狱,傅古义,乃请博士子治《尚书》、《秋》,补廷尉史,平亭疑法。(《汉书•张汤传》)

张汤的决狱思想转向附会《秋》古义,实践措施就是将治《尚书》、《秋》的博士子补充廷尉的属吏行列。

善治《尚书》的兒宽,就以儒生的入廷尉府,的才华被张汤所欣赏,被任命为掾史,兒宽所撰的奏谳同凡响,甚至惊了汉武帝。张汤于是经常让兒宽撰写判案文书,其特点就是“以古法义决疑狱”(《汉书•兒宽传》),外乎将儒家的政治思想融入法律,以此作为判案的理论依据。

秋》决狱,顾名思义,就是以《秋》思想为比附断案。淮南王刘安谋反案,胶西王刘端判定刘安有罪的依据就是:“《秋》曰‘臣无将,将而诛’。安罪重于将,谋反形已定。”(《史记•淮南衡山列传》)刘端以《秋》中句话,机论刘安的罪,让其伏法,无疑是典型的《秋》决狱意识在起作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刘端的王国相、乃是名鼎鼎的秋公羊家董仲,刘端的述言论,恐怕由有自。

是张汤,在廷尉期间,也经常被汉武帝派去看望归休在家的董仲,就朝廷事征其意见。张汤难免在董仲那里学得几招赖以决狱的《秋》之法。董仲子吕步,也是《秋》决狱的手,被派去治淮南狱,“以《秋》之义正之,天子皆以为是”(《史记•儒林列传》)。

汉武帝之,儒生入官僚阶层的队伍步成蓬勃之。昭帝时,增博士子员,宣帝末倍增。元帝也是好儒的皇帝,能通经的儒生可以免除劳役,元帝甚至设博士子千,郡国置“五经”百石卒史。成帝末,为了输于孔子介布都有门生三千的规模,将博士子员增至三千。与此同时,儒生官的机会和阵容也在步扩时间蔚为观。有了官位和利禄的,研习经术的自然如江之鲫,期间皓首穷经之士的断涌现,也就难理解了。正如班固所叹的那样:

自武帝立“五经”博士,开子员,设科策,劝以官禄,讫于元始,百有余年,传业者浸盛,支叶蕃滋,经说至百余万言,师众至千余,盖禄利之路然也。(《汉书•儒林传》)

儒学的复,正因为汉武帝通制度保障,让其获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而备受尊崇,同时为儒生开辟禄利之路入权社会的主流阵营。今天的中国,经济的繁荣已无须赘言,而实现国家的强,文化的繁荣才是真正的坐标。“国学热”在近年的现,显示了中华文明本的生命,而国学真正热起,恐怕同样需制度保障。

统的中国,期待引领中国神境界的智者。

“中国是唯把其奠基称之为英雄,而看作为君的国家”。1995——1999年间担任驻华使的德国康拉德•赛茨在《中国:个世界强国的复书中写的这段话,曾经

认真留意秦汉两朝的历史时,觉到这位对中国文化相当关注的德国朋友,为秦始皇鸣平,自有的理由。至少,秦始皇打破诸侯封建而创立的郡县制度,直延续了两千年,至今格局犹在。当奏始皇将历史的巨向全新的轨迹时,秦帝国自却成了渡王朝,成了先烈。们耳熟能详的说法是秦始皇因政而自取灭亡,而很少有关注到,秦的二世而亡,有其历史的悲壮因素:从战国七雄的分裂局面到开创统,秦帝国为中国历史的转型付了惨的代价。自然,刘氏汉朝作为奏政的延续,直到汉武帝,才真正完成了统的使命。

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入国血脉的潜意识,显然仅仅意味着“统”二字,更简单意味着中央集权、专制主义的政治涵,也简单意味着正统思想的独行其是,而有其多元的文化义,有其同存异、寻和谐的在。当然,们应当很地看到统思想在当的积极现实价值:中国对国家统的追

去的三年时间里,基本是在假中写这本书的文字。谢北京学哲学系的老师们,们让有机会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,特别谢李中华老师对的无私指导和帮助。谢家的支持,平时本已繁忙,而节期间自己也经常躲小楼成统。谢给予量的每个朋友,使能沉入历史,沉入思想,让文字涌于指尖。谢中华书局,谢刘树林编辑为本书付的辛苦劳,让会到专业神的可贵。

谢宽容的读者,作为才疏学学者,书中的错讹之可想而知难以避免,恳请家批评指正。

李勇强先生撰写的《中国统——秦皇汉武的奋斗》这本书,从其书名及其所述的容看,即是以历史为面镜子,企图从逝去二千余年的秦汉帝国的历史活中,追寻仍存活于中国文化中的中华统的价值理念,是如何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、艰辛跋涉的历史程中,发展、积淀和付诸实践的。这是种既饱历史文化,又蕴涵历史文化理重探索,同时也承负着21世纪中国历史怀、文化承担和对当今现实世界的层思考。

——北京学哲学系授 李中华

大家正在读